当黄海的晨雾漫过东西连岛的礁石,当海州古城的青砖凝住第一缕霜花,连云港的冬至,便在咸涩的海风与温热的饺香里悄悄而来。
冬至古称“日南至”,是古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生命哲思。在连云港,这份古老智慧至今仍在民间流转。清晨的墟沟渔港边,老渔民会带着儿孙往海中撒一把糯米,说是“祭海祈阳”——相传冬至日海神休眠,撒米既能护佑来年渔汛丰饶,也盼着暖阳早日驱散海上寒雾。而海州古城的城隍庙前,总有老人用红绳系着特制的“冬至符”,符上绣着“云台山下冬至安”的字样,这是港城人独有的祈福方式,把山海的守护与节气的祝福,都缝进了细密针脚里。
“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在连云港的餐桌上被诠释得格外鲜活。除了北方统一的饺子,港城的冬至食俗里还藏着山海馈赠。云台山区的农户偏爱“荠菜豆腐饺”,头年的干荠菜泡软后拌入豆腐,清香里带着山野的温润,寓意“食菜根,守安康”。最热闹的要数老新浦的街巷,冬至前几日,粮油店前总会排起长队,人们提着陶盆买“冬至面”——这种用碱水和制的面条筋道耐煮,煮时丢进几颗海蛎子,出锅前撒把蒜苗,一碗下肚,浑身都暖透了,这便是连云港人“冬至吃面,长命百岁”的讲究。
冬至的夜是港城最长的夜,却也是最暖的夜。印象里的小时候,家里的长辈坐在灯下,给我讲着“冬至阳生”的故事,说从今夜起,阳气一天天回升,春天就不远了;年轻人们则忙着在朋友圈晒“山海冬至图”:东磊石海的霜花、西双湖的残荷、老街的红灯笼,配上一句“港城冬至,愿君安暖”,让这份节气的温情,在指尖流转。
待夜色渐深,海风裹着淡淡的寒意掠过街巷,却吹不散窗内的暖意。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汤下肚,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四肢,让人想起古人“冬至阳生,岁回律转”的期盼。在连云港,冬至从来不是萧瑟的节气,而是山海与人间的深情相拥——是黄海的潮声里藏着的岁月静好,是古城的烟火中飘着的文化传承,是每一个港城人心中,那抹关于团圆与希望的温暖光亮。
当第一缕晨光在冬至后悄然变长,港城的山海依旧,人间依旧。而那份刻在节气里的文化记忆,也如云台山上的青松,在岁月流转中,愈发苍翠挺拔。
秦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