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江南online(中国) 行业动态

未来五年,将发生哪些变化?

发布时间:2025-11-17 阅读量:

“十五五”时期肩负承前启后历史使命


“十五五”时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这五年被视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速期”和“夯实期”,既要延续党的二十大制定的“两步走”战略,又要为更长远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在刘向东看来,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还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一指导方针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擘画了未来发展蓝图。


统筹发展与安全需要实现良性互动


发展与安全,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未来五年,中国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维护国家安全”之间寻找动态平衡。


刘向东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他提出,要在促进发展中强化底线思维,做好应对重大考验的准备,特别是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经济金融稳定等领域提升自主保障能力;同时要在防范风险中构建新安全格局,通过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在发展中巩固安全根基,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以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现代化金融监管体系将全面升级


建设金融强国是“十五五”时期的重要目标。未来,金融服务将更聚焦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这五大方向,意味着相关领域的投融资支持会更给力。


强大的金融体系需要现代化的监管来护航。对此,刘向东表示,未来的金融监管体系将更注重从主体监管向业务监管转移,从事后监管向事先监管转变,从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转向混业监管模式,通过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与统筹协调,提升监管的协调性和有效性,确保金融始终围绕实体经济服务。


民生建设将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


“十五五”规划建议在民生领域送出实实在在的“大礼包”,核心是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刘向东解读称,一方面要通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另一方面要通过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生活更加安定。他进一步指出,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新职业新岗位,同时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在公共服务方面,要推动更多资源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激发经济活力


未来五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关键。方向很明确:让“无形的手”充分施展,让“有形的手”精准发力。刘向东指出,未来五年,我国将通过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政策支持与法治保障,持续改善社会预期。具体措施包括:全面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消除要素获取、资质认定等方面的壁垒。


规划落实需突破多重难点


再好的蓝图,落实是关键。将“十五五”规划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仍需突破一些难点。刘向东指出:须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需要动态维持安全与发展的平衡,避免因过度防范风险而限制发展活力;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各级政府要避免机械化执行规划,防止陷入照本宣科的本本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解决基层治理中能力不足和权责不匹配问题。他强调,在规划执行中要切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任务的首位,通过提升经济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来源:金融时报